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課程心得
人類 / 環境系統的概念應用,能同時思考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二者的互動關係,不再偏頗的主觀認定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對立狀態或從屬關係,對問題的處理愈趨深入與客觀,也就能精確合理的理解人地關係,進而正確的掌握與詮釋地理環境的特性。由上述說明可知,人地關係研究是環境科學研究領域中,最能有效處理有關人類社會各種不同層面問題的概念架構。
以地球生態系統而言,地表環境的供養能力,各地差異頗大,也塑造出地表環境的空間差異,並以內部獨有的生態關係,主導各地區的環境生態系統。因此,究竟人類所面對的環境挑戰的性質為何?人類又以何種方式有求於地球?而地球又能供養多少人口生存?以及環境本身的不確定性與天災又如何影響人類等議題,便成為人類生態研究的重點所在。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作業5-2.5-3.5-5.5-6
【1】biomes:指的就是生物圈.生物聚落或生物群聚。
【2】desert: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1/3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分類大多沙漠分類按照每年降雨量天數,降雨量總額,溫度,濕度來分類。1953年,Peveril Meigs把地球上的乾燥地區分為三類:特乾地區可以有12個月不下雨,乾燥地區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而半乾地區有250-500毫米雨水。特乾和乾燥區稱為沙漠,半乾區命名為乾草原。但是只夠乾燥性標準的地區並非都是沙漠,如美國阿拉斯加州Brooks Range的北山坡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通常不算為沙漠。
沙漠也可以由它的典型氣候類型來分類。另外還有現在已經不乾燥的地區的古代沙漠,和其它行星上的外星沙漠。
貿易風沙漠貿易風是從副高散發出來向赤道輻合的風,來自陸地的貿易風越吹越熱。很乾的貿易風吹散雲層,使得更多太陽光曬熱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乾熱的貿易風(當地稱為哈馬丹風)的作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57°C。
中緯度沙漠主條目:溫帶沙漠 中緯度沙漠(或稱溫帶沙漠,參看溫帶沙漠氣候),位於緯度30°到50°之間。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 Desert和中國的騰格里沙漠都是中緯度沙漠。雨影沙漠雨影沙漠是在高山邊上的沙漠。因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應,在山的背風坡一側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 Desert。
沿海沙漠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因寒流流經,降溫降濕,冬天起很大的霧,遮住太陽。沿海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陸地影響、海洋影響和天氣系統影響。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是世上最乾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非洲的奈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經常刮大風。(參看熱帶沙漠氣候的熱帶西岸多霧乾旱氣候亞型)
仙人掌公園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因沙漠氣候的關係,有相當多的仙人掌,特別是巨大的樹形仙人掌en:Saguaro,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en:Saguaro National Park樹形仙人掌國家公園,園中有多達1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園。
古代沙漠地質考古學家發現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多,在地質史上有些時段比現在乾燥。12,500年前,大約北緯30°到南緯30°之間10%的的陸地沙漠廣布。18,000年前,這個區域的50%是沙漠,包括現在的熱帶雨林。
很多地方已經發現沙漠沉積的化石,最老的達到5億年。在美國的Nebraska Sand Hills是西半球最大的古代沙海。它現在已經有5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沙粒已經被植物穩住,但是還是可以看到高達120米的沙丘。
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也是一個古代沙漠。
外星沙漠火星是唯一發現有風力塑造體現的非地球行星。火星上有沙丘。如果只看乾燥度,所有現在發現的外星天體都是沙漠覆蓋。
特點只有20%的沙漠上有沙粒,大多沙豆子沙都在沙殼或沙海里,成為一片固定的波浪。大約一半的沙漠上的細沙已經被吹走,之剩下大小石子和戈壁。
綠洲是沙漠中有植物的地區,一般有清泉,水井或灌溉,是沙漠中唯一有常住居民的地方。大多綠洲是人造的。
泥土乾燥地區的泥土有很多礦物質,很少有機肥料。重覆的水儲積把有的土壤變成鹽性層。鹽溶液里沉澱的碳酸鈣可以把沙粒和石子沾成50米厚的「水泥」。
硝石層是沙漠土壤常見的紅棕色到白色層。硝石層一般成塊,或者裹在礦物顆粒外面,是由水和二氧化碳之間複雜的互作用中形成的。二氧化碳來自植物根部,或者有機品腐爛的副產品。
植物多數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鹽的植物。有些在根,莖,葉里存水;有些具有龐大的根莖系統,可以達到地下水,攔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較大的莖葉,可以減低風速,保存沙土。
沙漠上的植物比較稀薄,但是有很多品種。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的柱仙人掌可以活200年,長到15米,10噸,成為沙漠里的樹木。柱仙人掌成長很慢,9年之後才有15厘米,75年才分第一個枝。因為身軀龐大,看起來好像沙漠里有很多仙人掌。其實豌豆類和向日葵類植物也可以在乾燥酷熱地域生存。梭梭也是沙漠中獨特的灌木植物,平均高達2-3m,有的高達5m,被稱為「沙漠植被之王」壽命也可達百年以上。春季冰冷的沙漠里一般長草或灌木叢。
水源沙漠里偶爾也會下雨,下起來常常是暴風雨。撒哈拉沙漠曾經有過在3個小時內降水44毫米的記錄。這種時候,平常乾的河道會很快充滿水,容易發洪水。
雖然沙漠內部少下雨,沙漠常從附近高山流出的河流進水。這些河流一般帶著很多土,在沙漠裡流了一兩天的距離就乾了。世界上只有幾條大河流通沙漠,如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河。
如果水足夠,沙漠裡會形成季節湖,一般較淺較鹹。因為湖底很平,風會把湖吹到好幾十平方公里。小湖乾了之後會留下一個鹽灘。在美國有上百個這樣的鹽灘,大多是12000年前冰河時期的大湖的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猶他州的大鹽湖。平平的鹽灘是賽車,飛機跑道和宇航器降落的好地方。
礦物儲藏有些礦物在乾燥區域形成。地面的水溶解礦物質,然後把它集中在地下水面附近,成為容易開發的儲藏。
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後留在表面的礦物質,如石膏,鹽(包括鈉硝酸鹽和氯化鈉,和硼酸鹽。從硼砂和其它硼酸鹽煉出來的Boron,是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製品,軟水劑和西藥的一種基本成分。
在Searles Lake出產的礦物價值10億多美元。 南美的Atacama Desert出產很多鈉硝酸鹽,19世紀就開採,用於炸葯和肥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產了3百多萬噸。 美國,智利,秘魯和伊朗出產銅。 澳大利亞出產鐵,鉛,鋅礦石。 土耳其出產鉻鐵礦 澳洲和美國有金,銀,和鈾儲蓄。 非金屬物質鈹,雲母,鋰,黏土,輕石,和金屬渣也出現在乾燥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大多在沙漠地帶,但是這些儲藏並非因為乾燥氣候而成。在這些地區成為沙漠之前,它們是淺海,石油為海底植物形成。
世界著名沙漠
[編輯] 美洲阿卡塔馬沙漠(Atacama desert) - 智利 大盆地 - 美國 奇瓦瓦沙漠(Chihuahuan Desert) - 墨西哥 索諾蘭沙漠(Sonoran Desert) 科羅拉多沙漠(Colorado Desert) Yuma Desert 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
非洲利比亞沙漠 喀拉哈里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 奈米比沙漠(Namib)
亞洲戈壁灘 - 中國和蒙古。 卡拉庫姆大沙漠 - 中亞地區最大的沙漠。 Thar-Cholistan沙漠 - 印度 和巴基斯坦。 Kyzyl Kum - 哈薩克和烏茲別克 內蓋夫 - 以色列南部 約旦沙漠 - 以色列東部和巴勒斯坦 Simpson Desert, Great Sandy Desert, Sturt's Stony Desert, Tanami Desert, Great Victoria Desert, 大沙漠, 小沙漠 - 澳大利亞
塔克拉瑪干沙漠 - 中國新疆 騰格里沙漠 - 中國內蒙古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國新疆 科爾沁沙地 毛烏素沙漠-中國最乾燥的沙漠
騰格里沙漠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東抵賀蘭山,南越長城,西至雅布賴山。騰格里為蒙古語,意思是象天一樣浩渺無際。騰格里沙漠海拔1200多米,總面積3.67萬平方公里。沙漠上沙丘、湖盆、山地、殘丘及平地相互交錯,其中沙丘占70%以上,多為新月形沙丘鏈,高10-30米,常向東南移動。騰格里沙漠還有大小湖盆400多個,多為淡水湖,可供人畜飲用,周圍植物生長茂盛,為主要牧場,適合於開展沙漠探險、觀光等旅遊活動項目。
【3】grassland: 草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但一般是指前者,因為後者一般面積不會太大,最大也只是幾個草地足球場之面積而已,所以不可混合解說。 天然草原屬於土地類型的一種,是具有多種功能的自然綜合體。草原上生長的多是草本和木本飼用植物。
prairie(主要指美國的草原);pampas(藩帕斯草原,特指南美的草原);savanna(熱帶或[亞熱帶]稀樹大草原,特指非洲的草原),grassland(尤指亞洲地區的草原)
約在250~750mm之間
4.草原的氣候有什麼特色?
溫帶草原溫帶半乾旱半濕潤環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地帶性植被類型,溫帶草原地區降水量比較少,晝夜溫差大,很少有高大的喬木生長。溫帶草原是森林向草原過渡的一種植被類型。形成在比較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年降水量一般在450毫米左右。土壤為鈣土。
熱帶草原主要的分佈為赤道附近的非洲和南美洲!
生產者主要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消費者為大型的草食動物為主,如羚羊、斑馬和長頸鹿等等。也有肉食性的動物,像是非洲草原的獅子、豹等等。
在生物圈中,草原生態系統的面積大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5,對於維持生物圈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草原生態系統又是畜牧業基地,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畜牧產品。但是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許多草場上牧草的產量和品質正在下降,不少優良的草場已經或正在淪為沙漠,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野生生物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因此草原生態系統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是關係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草原生態系統有哪些作用呢?
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的綠色能源庫。雖然草原上的植物比較矮小,群落結構比較簡單,單位面積的植被固定太陽能形成的有機物不如森林多。但是,草原植被植株矮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少,可供動物和微生物利用的有機物還是很多的。此外草原的面積廣闊,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相當大的。
所以說草原生態系統在生物圈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態系統中有豐富的生物資源。草原上不僅生活著褡褳個的牧草和牲畜,還生活著許多有趣的動植物和微生物。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108h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占世界第二位。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西北部分多數是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中國草原區主要劃分五大區:東北草原區、蒙甯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原區。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中國的草原面積正在急劇減少,草場退化嚴重,不少地方的草原正在淪為沙漠。
草場退化的表現是牧草稀疏低矮,雜草和毒草增多,嚴重時導致草場的沙漠化。草場的沙漠化的原因很多,其中過度放牧和盲目開墾是主要原因。適當放牧可以刺激牧草分?,促進牧草生長,但是如果草場上放養的牲畜過多,牲畜吃掉的牧草量就會超過牧草的生長量,使牧草地上部分逐漸稀疏低矮,影響牧草的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過程;牧草的根部由於得不到從住的養料,就會導致根系變短,根量變少,並影響了種子的形成進而影響了牧草的繁殖。土壤受到牲畜的過度踐踏而板結,也會影響牧草的生長。由於草原有很強的保持水土和防風固沙的能力,草原植被的大量減少必然導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草原手提箱眼一般都分佈在乾旱少雨的地區,盲目地將草原開墾為農田,不僅糧食的產量低還會破壞草原植被,導致草原沙漠化。
此外由於捕濫獵草原有益動物,使鼠類田地減少,導致鼠類猖獗;破壞與草原接壤地帶的森林等,也是導致草場沙漠化的原因。人類不合理的利用,草原上動植物資源也遭到嚴重破壞。現在名貴藥材肉芙蓉、鎖陽等已經非常少見,野驢、野馬、野駱駝、野犛牛等動物都處於瀕危狀態。
可以看出,在草原上應當以發展畜牧業為主,不能盲目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時應當根據牧草的產量和品質,合理確定栽畜量,防止過度放牧。為了提高牧草的產量和品質,還應當適當採取合理灌溉、施肥、滅鼠防蟲等措施。應當強調的是,在滅鼠防蟲方面,如果單純依靠毒餌和農藥,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使鼠類和害蟲的田地大量減少,鼠類和害蟲的數量不會長期得到控制,因此應當採取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對鼠類和害蟲進行綜合防治。
【4】permafrost: 永凍土由土壤濕氣含量、疊加的雪蓋子, 或地點不定義; 它由溫度單一地定義。任一岩石或土壤餘留在或在0.C 之下二或更多年是永凍土。永凍土可能包含百分之30 冰, 或實際沒有冰根本。它可能由雪幾米, 或一點點或沒有雪躺在上面。瞭解的永凍土是不僅重要對土木工程並且建築學, 這並且是學習全球性變化和保護環境的一關鍵的部份在冷的地區上。
大氣中的氣候是決定永久凍土層的存在的主要的要素。然而,永久凍土層的空間性的分配,厚,和溫度在地面的溫度非常依存著。和氣候有很大的關聯,不過,在地面的溫度根據植物類型和密度等等的其他的幾個環境主要原因帶來影響,積雪,排水,和土類型要。
Permafrost,土壤中混有水冰後固化成岩石狀,西伯利亞境內的雅庫次克地區,每到冬天,氣溫就會大幅降低到攝氏零下四、五十度。在這種低溫下,當地已經冷到連地下數百公尺深的土都完全結凍,這樣的陸地即稱作「永凍土」。
【大紀元8月12日訊】〔自由時報編譯張其賢╱綜合報導〕科學家發現,西伯利亞的永凍土正出現萬年來首度的解凍情形。由於永凍土下蓄積了七百多億噸的超級溫室氣體甲烷,環保人士呼籲世人趕快採取行動,切莫讓地球暖化到達「傾斜點」,否則永凍土一旦大幅解凍,地球暖化將失控,氣候災難將一發不可收拾。
據英國衛報報導,11日出刊的「新科學家」雜誌刊登了俄國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基爾波丁和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瑪肯德的一項發現:西伯利亞西部一片一萬多年前形成、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的永凍土,最近開始融化,變成佈滿泥沼和淺湖的破碎地形,有些泥沼和淺湖的直徑甚至超過一公里。
基爾波丁表示,這是一場「恐怕難以逆轉,肯定和氣候暖化有關」的「生態巨變」,估計解凍情形約從三、四年前開始。今年5月,美國阿拉斯加大學科學家凱蒂‧華特表示,她的研究團隊發現西伯利亞東部的永凍土開始融化形成「熱點」,甲烷氣泡從泥沼中源源湧出,使附近地表即使在隆冬也難以結凍。
上述永凍土地區,乃是世界最大的泥煤田所在地。這片泥煤田自從冰河時期在一萬一千年前結束以來,就不斷在產生甲烷,並以晶籠化合物的形態蓄積在土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史密斯估計,這些甲烷可能高達七百多億噸,相當於全世界土壤中甲烷存量的四分之一。
英國氣象局科學家錫區表示,永凍土至少需要幾十年才會完全解凍,因此甲烷不會一下子逸入大氣。不過他估計,就算這些甲烷以一百年的時間完全逸出,每年也會把七億噸的碳送入大氣形成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程度增加十%到二十五%。
2001年公佈的一份主要國際報告預測,依全球已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推算,地球溫度將在一九九○年到二一○○年之間上升攝氏一‧四到五‧八度,但此一預測並未納入這些甲烷的排放。科學家現在警告,此一預測可能會因為永凍土的解凍而向上修正。
凍土包括上下兩層:上面是冬季結凍、夏季融化的活動層;下面是長年結凍的永凍層。當冬季凍結的深度大於夏季融化的深度時,凍土層就能常年存在,形成多年凍土。如土層的散熱量長期大於吸熱量,凍土層繼續向深處發展,不斷變厚、擴大。假如土層吸熱量大於放熱量,凍土層又會不斷退化變薄,以至消失。它廣泛分佈在高緯度及高山地區,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以上。我國多年凍土分佈面積約達250萬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區,大多連續.成片;東北、內蒙古的凍土則呈「島」狀分佈。
土層的凍結與融化,不僅會改變土質的結構,使土層體積發生變化,而且會發生水分轉移,容易引起道路翻漿.建築變形、邊坡滑塌等一系列現象。在凍土區進行建設,必須注意到這些影響,在事先作好調查研究,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損失。
【5】forest systems:森林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有機整體,所以素有「農業水庫」、「都市肺臟」、「天然吸塵器」及「自然總調度」的美稱。其主要功能為: ★森林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基因庫資源,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棲息著地球上一千萬個物種之大部份。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的能源基地。具生物學家估計,每公頃森林年產乾物質約12.9噸,農田為6.5噸,草原為6.3噸。地球生物圈的平均光合率為0.2─0.5%,每畝高產二千斤的農田約為2.6%,熱帶森林可達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良好之自調能力,主要是調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有滋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之巨大功能。特別對大氣中CO2的吸收,以恢復大氣中CO2的正常含量。以免工業汙染造成大氣CO2濃度增高,引起氣溫上升,導致極地冰帽融化及全球範圍的氣候反常。 ★森林具有放氧、吸毒、滯塵等淨化空氣,保護環境的作用,也是目前污染較少,比較清潔的生態系統,其能量與物質交換之自然調節系統沒有被破壞之故。 由於森林生態系統有以上多種功能,所以我們要很好的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不斷造出結構合理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並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森林生態系森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和人類的生活及經濟建設都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和動物賴以生存的有氧環境是植物所提供的,人們衣、食、住的大部分原料也有賴於植物,森林還提供經濟建設所需要的數以千計的林業產品。更重要的是,森林在自然界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上,在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中,促進農牧業的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方面具有無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森林生態系統之主要功能 : 森林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有機整體,所以素有「農業水庫」、「都市肺臟」、「天然吸塵器」及「自然總調度」的美稱。其主要功能為: 森林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基因庫資源,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棲息著地球上一千萬個物種之大部份。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的能源基地。具生物學家估計,每公頃森林年產乾物質約12.9噸,農田為6.5噸,草原為6.3噸。地球生物圈的平均光合率為0.2~0.5%,每畝高產二千斤的農田約為2.6%,熱帶森林可達3.5%,這說明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比其他生態系統更高之光合效率。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良好之自調能力,主要是調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有滋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之巨大功能。特別對大氣中CO2的吸收,以恢復大氣中CO2的正常含量。以免工業汙染造成大氣CO2濃度增高,引起氣溫上升,導致極地冰帽融化及全球範圍的氣候反常。 森林具有放氧、吸毒、滯塵等淨化空氣,保護環境的作用,也是目前污染較少,比較清潔的生態系統,其能量與物質交換之自然調節系統沒有被破壞之故。 由於森林生態系統有以上多種功能,所以我們要很好的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不斷造出結構合理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並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台灣的森林生態 : 由於本島潤濕的氣候,全島皆適於森林之生長。但目前因平地與低山地區多已開發為農地及市鎮,而使森林僅限於山地。由於海拔高度所形成的不同溫度帶,以及其他環境因子的影響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森林。森林生態系的生物類型或代表?亞高山針葉樹林,或稱為北方山地針葉樹林或寒帶針葉樹林。分佈於本島海拔3600m林木界限以下至海拔3000m間之山地。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亦屬於北方山地針葉樹林,本林帶分佈於本島2500—3000m之間。 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分佈於海拔1400—2500m之地區主要組成之種類為紅檜與台灣扁柏。 暖溫帶山地雨林,分佈於本島北部海拔700—2100m及南部海拔900—2300m間之地區。 熱帶雨林,顧名思義當可知其為熱帶地區全年為潤濕氣候之常綠闊葉樹林。分佈於本島北部海拔700m及南部900m以下之無霜地區。
1.森林生態系統
a. 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
分布緯度較高
年降雨量:25 ~375 公分
土壤:礦物質和有機質均少、呈灰白色
植物特徵:杉、松、柏(祼子植物)
動物:昆蟲、鳥類、鹿、豪豬、熊、囓齒類等
參考資料 森林生態系統
b.溫帶落葉林生態系統
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
雨量充沛
土壤:有機質多、呈現灰褐色或紅黃色、礦物質多、呈酸性
植物:喬木類之橡、山毛櫸、楓、槭(具落葉特性)
動物:昆蟲、鳥類、爬蟲類、兔、鹿、狐狸、狼、雜食性黑熊、 囓齒類
參考資料 森林生態系統
c.熱帶雨林森林生態系統
位於南美、非洲、印度-馬來亞之赤道區
終年溫暖:20 ~ 30℃
年降雨量 > 250 公分a 最富足之生物群落植物
樹篷:闊葉常綠樹、藤本植物、藤蔓叢林
附生植物:鳳梨科、蘭科、蕨類
動物:昆蟲、鳥類(蜂鳥、鸚鵡)、兩生類(樹蛙)、爬蟲類、刺豚鼠、犰狳、浣熊、鼯鼠、靈長類(長臂猿)、豹(leopard)、南美之美洲豹
5-4
【1】plankton:浮游生物是遍布海水中的一種運動力極薄弱的小生物,依靠海流或潮汐移動。因為體型很小,所以,不為人們注意。
種類(1):植物性浮游生物,以及靠它生存的動物性浮游生物。植物性浮游生物能在水中吸收養分,行光合作,是基礎生產者;它養活了許多捕食它的其他生物,如動物性浮游生物,和魚、蝦、貝類的幼苗。植物性浮游生物的養分來源,是細菌、微生物分解水中其他動、植物屍體所製造出來的無機鹽類;植物性浮游生物吸收了它們以後,在適當的溫、光照下,又會將這些無機鹽類轉變成為有機物質。海洋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生產力很,平均每年生產約15~18×109 噸的碳。陸地上的植物也是屬於生產者的地位,但兩者被利用的比率,陸地上的植物只有百分之十,而水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則幾乎全被捕食的動物利用了。而且,水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它的生命很短暫,平均只有一到兩天的壽命,不過,它可以不斷的分裂生長,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種類(2):動物性浮游生物為海洋中的初級消費者,牠捕食海洋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兩者間有著非常巧妙的關係。海洋中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它的數量和水中的養分、溫度、光線關係密切;動物性浮游生物,除了受水中養分、溫度及光線的影響外,更受到植物性浮游生物數量的影響。
【2】coastal wetland:溼地包括了海岸與河口的潮間帶,鹹水或淡水的沼澤、埤塘,湖泊邊緣的淺水地帶與河川行水區,具有調節洪水、涵養地下水的功能,也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饒的地區。對人類而言,溼地植物可以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改善污染、保護土壤、護岸防風、景觀美化、孕育魚蝦貝類,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與保護。
若是濕地減少了,就會影響到海岸生態,連帶影響到沿岸的魚產量;內陸的濕地若缺乏,會減少濕地中具生產力的植物(例如一般的池塘或農田中的作物),同時也減少野生動物的覓食空間,造成族群生存困難。
生態角度分類可以分為海岸溼地生態系和內陸溼地生態系
而地理角度分類可以分成【河口濕地】【湖泊濕地】
【3】estuaries:河口水域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輸送的途中經分解而為營養鹽,最後被送到這裡。於是,河口水域通常是富營養鹽之地區,物種組成也相當地複雜。河口地帶受潮水來回,以及河川水量變化的影響,鹽度起伏很大。這裡的生產者包括浮游植物及較大型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生產以殘碎物的形式進入食物網中;殘碎物先為分解者--細菌及菌類--所分解,再為棲息於河口之軟體、節肢動物及魚類所利用。所以河口之食物網極複雜,其基本結構與陸域或典型的海洋生態系不盡相同。※分布→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淡鹹水交會處,→台灣台北關渡(全球最北端),大甲等西部沿海溼地※生長環境特色→氣候:紅樹林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海交接處(高溫潮濕)。受海水潮汐的影響,因此又有「潮汐林」的別稱,漲潮時紅樹林下半部的莖幹枝葉會浸泡在海水中,潮水的沖擊、高鹽度海水的浸泡,都促使紅樹林植物在生理或型態上有獨特的適應機制。→地形:河流出海口地勢平坦,會形成泥質或沙質的灘地,但只有泥質的灘地才能支持紅樹林的樹身,所以在沙灘環境是無法看到紅樹林植物的。→土壤:河流從上游帶來的豐富有機物、腐植質在此堆積,造成紅樹林沼澤的泥質土保水力強,導致泥中與泥面上的空氣無法交換,高密度的細菌繁殖消耗大量的氧,造成土壤缺氧的環境。加上水質鹽度高,會對根部吸收水份和養份妨礙,另外環境高溫和乾濕度改變急速等都形成此地不利植物生長因素※生物植物具有特殊的營養結構,器官,機制和生殖結構。→消費者:魚,蝦,蟹,貝類,水鳥,彈凸魚 →生產者:蘆葦,水筆仔等紅樹林植物(台灣六種剩四種,全球五十五種)→分解者:浮游生物和細菌。
【4】intertidal zone:河口水域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輸送的途中經分解而為營養鹽,最後被送到這裡。於是,河口水域通常是富營養鹽之地區,物種組成也相當地複雜。河口地帶受潮水來回,以及河川水量變化的影響,鹽度起伏很大。這裡的生產者包括浮游植物及較大型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生產以殘碎物的形式進入食物網中;殘碎物先為分解者--細菌及菌類--所分解,再為棲息於河口之軟體、節肢動物及魚類所利用。所以河口之食物網極複雜,其基本結構與陸域或典型的海洋生態系不盡相同。※分布→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淡鹹水交會處,→台灣台北關渡(全球最北端),大甲等西部沿海溼地※生長環境特色→氣候:紅樹林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海交接處(高溫潮濕)。受海水潮汐的影響,因此又有「潮汐林」的別稱,漲潮時紅樹林下半部的莖幹枝葉會浸泡在海水中,潮水的沖擊、高鹽度海水的浸泡,都促使紅樹林植物在生理或型態上有獨特的適應機制。→地形:河流出海口地勢平坦,會形成泥質或沙質的灘地,但只有泥質的灘地才能支持紅樹林的樹身,所以在沙灘環境是無法看到紅樹林植物的。→土壤:河流從上游帶來的豐富有機物、腐植質在此堆積,造成紅樹林沼澤的泥質土保水力強,導致泥中與泥面上的空氣無法交換,高密度的細菌繁殖消耗大量的氧,造成土壤缺氧的環境。加上水質鹽度高,會對根部吸收水份和養份妨礙,另外環境高溫和乾濕度改變急速等都形成此地不利植物生長因素※生物植物具有特殊的營養結構,器官,機制和生殖結構。→消費者:魚,蝦,蟹,貝類,水鳥,彈凸魚 →生產者:蘆葦,水筆仔等紅樹林植物(台灣六種剩四種,全球五十五種)→分解者:浮游生物和細菌。
5-6
【1】eutrophication:優養化(Entrophication)
原指湖泊自然老化的過程。湖泊承受來自集流區域之逕流水所挾帶的各種物質,隨著歲月的增長,水域中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氮與磷)累積增多,加上泥沙淤積,最終將使湖泊變成沼澤並進一步形成陸地。此過程通常需要經歷千萬年,且為不可逆現象。自然的優養化並不會造成環境嚴重衝擊及後遺症。雖然湖泊和水庫在某些性質及功能上不同,但是湖泊的優養化過程和現象也可適用於水庫。隨著人類的臨水而居及集水區的開發利用等行為,使流入湖泊水庫的營養物質迅速增加,導致水中藻類及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因而急遽地改變及加速自然優養化的過程,此現象則稱為優養化。
Ø 優養化之成因
水體優養化依其營養鹽的來源可概分為兩大類:
(1)天然性優養化(Natural Eutrophication):指湖泊於自然生態系中,由於自然營養鹽之沈降與累積,造成湖泊水質逐漸優養化,換句話說,該湖泊正在逐漸老化中。
(2)人為性優養化(Artificial Eutrophication): 指湖泊或水庫由於集水區或水體上之人為活動增加,如:蔬果栽種、遊憩活動等,將大量營養鹽帶入湖泊或水庫中,導致水體中浮游動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體生態系急遽變化,使得水質嚴重惡化。一般此種變化情形極快,往往只在短短數年時間內即可形成。
【2】watershed:將兩個水系及流域分隔的較高的地帶(通常是山脈)
【3】mesotrophic:營養程度分為三種狀態:貧養狀態(oligotrophic)、中養狀態(mesotrophic)及優養狀態(eutrophic)。貧養狀態的湖泊水庫有以下特徵:水中營養物質濃度低、水中生物族群的物種具多樣性、初級生產力與藻類生質量低、各項水質良好可提供各種水的用途。相對的,優養狀態的水體則是水中營養物質濃度過高、初級生產力與藻類生質量均高、時常發生藻華、熱分層期間下水層時常處於缺氧狀態、生物族群的物種較少、用水品質差。中養狀態則為貧養狀態進入優養狀態的過度現象。所以,湖泊水庫的三種狀態可以用來區分水體所含的營養物多寡。
一)水質指標: 通常利用水中總磷濃度、葉綠素a濃度(亦即表示藻類生物質量)及透明度三種水質作為指標
水質項目
總磷(mg/L)
透明度(m)
葉綠素a (mg/L)
.優養程度的判定
貧養(oligotrophic)
<10
>3.7
<7
水體中養分含量低,水生植物產量低,各層溶氧均高,水體透光性良好。
中營養性(mesotrophic)
10~20
2~3.7
7~12
養分含量中等,具相當數量及種類的生物,溶氧及透光度居中
優營養性 (euotrophic)
>20
<2
>12
養分含量高,水生植物的產量亦高,溶養有時候在某深度甚至不存在,透光度低,浮游植物的種類變少。
二)營養狀態指數(TSI):為國內研究水庫優養化狀態最常被採用的營養等級判定指標。例如卡爾森營養狀態指數(Carlson TSI)乃將水體總磷濃度、葉綠素a濃度及透視度三項水質,分別帶入公式求TSI值。TSI<40為貧養狀態,
40<TSI<50為中養狀態,TSI>50為優養化狀態。
(三)下水層溶氧指標: 通常以下水層溶氧大於80﹪飽和溶氧以上者為貧養狀態,小於10﹪者為優養狀態,介於10~80﹪者為中養狀態。
(四)藻類生長潛勢(AGP): AGP是以水體的水樣培養某一特定藻類一段時間後,視該藻類增殖的情形來判斷水樣所含營養物質的多寡,並可表示水體潛在的優養能力。
Ø 影響藻類增殖之因
包含有營養鹽類、陽光、氣候狀況、湖盆形狀、庫內滯留時間等,而以營養鹽類最重要。藻類需有多種營養鹽類才能增殖,研究發現,植物的生長不受制於大量需要的元素,稱為限制因子,以磷、氮是需要量最低的元素,因此如何控制水中的磷及氮元素的濃度,以緩和或抑制藻類成長爆殖,乃成為二十年來優養化問題的研究重點。
地殼中磷的蘊含量約0.12% ,大都以磷酸鹽類的形態出現,以供水中生態系的平衡;唯有人為活動造成過剩營養,才致失衡,因而刺激藻類的爆殖,例如生活廢水、農牧業廢水、施肥、施藥及開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均是水中磷含量劇增的主要來源。氮的存量在空氣中佔78% ,水體中的氮則以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等無機形態及蛋白質、多 氨機酸和尿素等有機形態出現。由於閃電及某些植物的根瘤菌均有固氮作用,而每年人工施肥或廢污水中挾帶大量的氮,因此水體中的氮含量高於磷含量的好幾倍。
優養化對水庫水質的影響
(1)死亡之藻團影響觀瞻,腐敗之藻類引發臭味甚至湖水變色,影響景觀與遊憩的價值。
(2)由於藻類白天行光合作用及隨時均行呼吸作用,造成水體溶氧在一天中產生相當大的變異,致使晚間的溶氧質太低時,常令魚類等水生生物無法生存。
(3)沉降至水體底部的浮游植物常會引起底泥需氧量的增加,當藻纇在生長和死亡的同時,
伴隨發生的氧氣產生及消耗,降低了水體深水層的容氧。
此外,水體的優氧化對於水質尚有以下幾種直接的影響:
(1)增加顆粒狀有機質之數量,如浮游性生物、底棲生物、細菌、真菌和殘屑、及排泄物。
(2)藻類族群發生改變,產生某些吾人不欲其存在水體中之優勢藻類,如藍綠藻等。
(3)增加溶解性之有機化合物的濃度 ,使水質:
a.具有蟄合或其它更複雜的特性。
b.增加水中的臭味及色度。
c.提高形成三鹵甲烷類化合物的可能性,因有機化合物本身是形成三鹵甲烷(致癌物質)的前驅物質。
d.提供處理廠和給配水系統中細菌生長的基質。
e.易於腐蝕配水管線。
(4)增加ph值,同時使得一天之ph值變化量加大。
(5)使水層中的溶氧降低,造成水體底部與底泥接觸帶溶氧減低,導致底泥有機質礦化作用不完全,而釋出H2S、NH3、P、Fe、Mn 及其它金屬,甲烷及其它還原物質於水中,這些皆造成水質的直接污染。
Ø 水庫優氧化的防制措施
許多國家地區的學者正進行改善優氧化的措施:物理性的有撈除法、遮斷日光法、曝氣循還法、前壩法、水氣洩降法等,化學性的有混凝沉降法、氣提法等,但實施起來卻事倍功半,僅局部性治標效果。治本之道在於嚴格執行水源與集水區的保護、保育措施,有效將人為的活動,如開墾、養殖、遊憩等和廢污物質阻絕於保護區之外。以取水水源的湖泊、水庫而言,初級或二級廢水處理無法遏止優氧化發生,須仰賴三級處理,以去除水中的氮、磷。
(1)磷的去除
加入石灰於污水中,形成的Ca(OH)2與溶解水中的磷酸鹽結合,形成不溶解化合物,沉澱後可將磷與廢水分離。
(2)氮的去除
a.氣提法:廢水中加入鹼將ph值提高,銨離將變成氨氣,再通入空氣。將氨氣由水中階逸出,完成去氮。
b.生物法:分二大階段,一為硝化作用、一為脫氮作用。先用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將銨根氧化成亞硝酸根;再氧化成硝酸根,利用脫氮菌的脫氮作用將硝酸根變為N2逸至大氣。
水庫蓄水後,整個個流域的水文狀況受到改變,下游水量受到水庫調節或攔截,導致下游河川的稀釋與自淨能力,及溶氧濃度降低,造成下游河段河川水質惡化;被水庫淹沒之草木腐爛而釋出有機物及氮、磷等營養質,造成藻類繁生,加速水庫水質優氧化現象。另外水庫施工期間會造成下游河道水質污染。而水庫完成後之水質保護、污染源管制、觀光遊憩是否開放等營運管理政策,對水質環境、水棲生態、都有很大影響。
【4】drainage basin:河盆系統
地面水和地下水匯入河流並補給河流的區域為河盆(drainage basin)。兩個相鄰河盆之間的界線稱為分水線(watershed);落在分水線附近的降水,會分別流入分水線兩側的河盆。分水線在山地區域比較容易確定,通常以山脊為界;在平原地區,分水線並不明確。
匯注河流的水源,通常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別形成地面集水區(catchment area)和地下集水區。河盆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表徑流的形成過程、匯水過程和河水流動的情況等。
在某一水系中,直接注入海洋、湖汩或內陸湖盆的河流稱為幹流(main stream),而直接或間接注入幹流的河流都稱為支流(tributaries)。幹流的主要特徵是流程長,河道開闊,水量大,集水面積廣;支流則一般流程較短,水量較少。
(1)河盆的投入
河盆的投入主要有三類:太陽能、水分及風化沉積物。
水分來自降雨或降雪,高山積雪融水,或地下水供應的泉水。風化沉積物可通過流水侵蝕或塊體移動來參與河盆系統內的物質循環;風化物的多少,與岩石的堅硬程度及岩石位置的坡度有關。
(2)河盆的運作過程
雨水在坡面上的流動過程,稱為地表流。由於河盆內降水情況及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表流的開始時間在各處並不一致;通常首先從流域內透水性很差和坡度較大的地方開始,然後逐漸擴及全流域。地表流開始時往往由若干條不大的、彼此時合時分的獨立的小水流組成;當降水強度很大而又來不及下滲時,地表流的速度隨水深和地面坡度的增減而加速或減速。
地表流會逐步匯集到河道去,形成正式的河流;此外,從土壤和岩石而來的表層流及地下水流,亦會供應河流的部分水量。對整個流域來說,降水量越大,歷時越長,在滿足了各方面的損耗後,所產生的地表流也越多;降水強度越大,越有利於河流水量的增加。
(3)河盆的產出
河盆的產出主要有三類:熱能、水分及河水搬運的物質。
熱能主要通過蒸發及蒸騰作用,以潛熱形式離開,以及通過地面輻射散逸。水分通過蒸發、蒸騰作用、以及徑流等過程而離開。徑流(runoff)指所有離開河盆的流水,由地表流、河川、表層流及地下水流共同組成。河水搬運的物質,亦會隨著河水而進入湖泊或海洋。
河流的長度可達數十以至數千公里,河水大部分會向下游泄去。大多數河流的水都是流入海洋,小部分則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地理作業十六
個人翻譯 第2節:Our ability to manipulate genes holds great promise
but raises some serious questions
第一段:我們正快速地改變我們對基因的理解,什麼是他們做的及該如何修正他們
一個基因組是生物的基因的整個組,在這世紀的開始,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的映射。
第二段:對人的染色體,我的正迅速地了解其他有機體,意味著我們能透過基因修改刪去或重新整
理或增加我們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及各種各類的分子和進入脫氧核糖核酸從其他有機體
。
這個次要改變將允許我們改變主要改變的路線和速度,主要是根據在冰河時期我們自己的
種類和其他種類的自然選擇的一種緩慢過程,透過創造而這個類型的基因不被當前的自然
所發現。
第三段:這個基因增長的知識是一個非常大的承諾,但是它被提出一些嚴肅和有爭議的道德保密性
問題。
例如:某些人們可能研發某些傳染病或混亂的基因,我們現在有能力在它被開發出來查出這
些基因缺乏,這些是否機導致在基本上有瑕疵的嬰兒,而產生更多的墮胎。
健康保險提供者是否將拒絕保險人,因為某些的缺陷可能導致許多衛生上的問題?
雇主是否將拒絕聘用他們?如果基因療法為了改正基因缺乏而被開發而得到它?
它是否主要又會被富有所保留?
第四段:很快的我將輸入能設計嬰兒的人們,他們能帶你走入不孕治療院讓你的子孫從一個基因購
物單理選擇你所想要的特徵。
將使用這些工具創造出天才、優秀的音樂家、或是美麗的人。
將軍是否和運動教練則想要創造出優越的戰士或是競技?
則一個性別是否經常將被選擇和怎樣影響人口成長、婚姻機會、及其他社會的作用。
這些是否將影響少數比率的人們在社會上?這樣修改主要又會被富有所保留?
第五段:在第一次裡,看來我們也許有能力改變自然他意味是屬於人的,但是我們也應胎改變人的
本性?
這將是21世紀最重要及爭議的問題。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地理作業十五
habitat 棲地
cockroaches 德國蟑螂
raccoons 浣熊
crustaceans 甲殼動物
coastal <沿>海岸的
tropical 熱帶的
【Key words】
ecological niche 生態區位.生態席位
generalist species 廣生性物種
specialist species 狹生性物種
【關鍵字解釋】
<1>ecological niche:又稱小生境、生態區位或是生態龕位,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本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借以跟其他物種作出區別。
生態位包括該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還有其每日的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
<2>generalist species:一般物種。具有較廣生態角色、能住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吃種種的食物、忍受大範圍環境條件的物種,如蒼蠅、蟑螂、和人類等。
<3>specialist species:專門物種。具有較窄生態角色、只能住在某一類型的棲地、食用一種或少數的食物、忍受小範圍環境條件的物種,如大貓熊和一些水鳥等。
<4>habitat:棲所,簡單說就是生物分佈的地方,此地方未必是生物適存的地方,是以比較平面的角度去看,如海鳥造巢的分布範圍。
<5>niche:區位,簡單說就是生物適存的地方,以比較空間(立體..層次)的角度去看,如海鳥造巢偏好性的不同。
【心得】
棲地(habitat) 或棲所指的是某一生物棲息的場所,入如森林地表、沙丘、沼澤地、岩石表面甚至是一隻鹿的胃。棲地是有形的空間,明確指出特定生物的所在位置,不過生物要生存,除了空間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要件,所以提到棲地也必須同時考量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的觀念才有實質上的意義。棲位的觀念比較難加以描述,簡單來說,生態棲位包含了棲息地以及此處所有其他生物之間的綜合關係。例如一隻啄木鳥的棲地是森林,並以林中的昆蟲為食,並且也可能遭受其他生物的威脅,這樣,林中生物所組成的食物網以及其他一些非生物因子的複雜關係,就決定了這隻啄木鳥在這片森林內所佔據的生態棲位。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地理作業十四
tectonic 地殼構造的
volcanic eruptions 火山爆發
hypotheses 假說
asteroids 星狀的.小行星
collid 碰撞
emissions 發射.散發
【心得】
人類社會的演變,事實上與生存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為了社會上的生活能夠安居樂業,必須抵禦外侮;為了後代子孫的長治久安,必須改造環境,這種種社會變遷的原因,都不外乎以生存為目的,進而追求更穩定及更安全的生活。所以說,人類社會的演變,其實也就是生存環境的改變。 然而,人類在改變了生存環境之後,往往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及領略到環境真的已經改變了,也因如此,人類社會演變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自然環境,也就是說,人類在還未來得及學習與自然如何相處時,就開始利用自然的資源、改變了自然的環境。當自然環境和資源尚多而人類的數量尚少時,對資源利用的壓力還不算嚴重,但是就當今的現況而言,人口爆炸所引發的糧食問題、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環境污染的惡化以及工業開發等因素,都對環境造成重大的衝擊。
隨著工商時代的來臨,環境的污染問題便接踵而至。由於人口的增加,會大量消耗自然資源,進而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影響,在這工商時代以工業技術代替人力,加上對自然資源的索求激增的結果,自然而然地對環境做了既快速又直接的衝擊。例如工廠排放廢氣或有毒的化學物質,石化燃料的燃燒等,將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排入大氣中;汽機車的使用不斷地造出廢氣,也不時地造成環境污染。這些現象都會對環境造成直接的傷害,引起全球氣候及環境的變遷,甚至危及人類本身的生存。 全球的暖化現象、臭氧層遭到破壞、酸雨下落的危機、自然資源的過度損耗、土壤及水的污染等等,全球所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幾乎都是在邁入工業時代後所帶來的後遺症,其影響層面的廣闊,並非人類自己所能想像。從居家周圍的小溪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從偏遠的土地到高遠遼闊的天空,在工業時代所製造毒物的毒害之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很難倖免於難,一直受到人類在不知不覺中的無情的迫害。 工商社會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在於商品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這些產品的製造過程當中或是製造完成後,所留下來的廢物很少人會去注意其流向或是該如何回收做循環利用,人們通常只會徒將自然資源取得後加以利用,卻鮮少讓這些自然資源的賸餘價值做最有效率的使用,而有些無法再利用的廢料,例如放射性核廢料,人們都還不清楚長期儲存的最佳方法,更糟糕的是,有些污染性強的化學工業廢料,例如汞污泥,其流向也經由刻意的隱瞞而不為人知。 就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災害而言,對整個生態系的破壞相當嚴重,例如化學物污染了土壤,雨水將土壤的毒物帶入溪流及河川中,接著也讓海洋遭受到污染,許多棲息於土壤、淡水及海水的生物在不明究理之下無辜的死去。然而,人類雖然在工商社會的環境下是經濟利益的獲利者,但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卻也是受害者。許多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例如癌症、肺炎、白血病等疾病,以及受到汞、銅及鎘等重金屬污染所產生的各種病變,也讓人們在生活中吃足了苦頭。
地理作業十三
【什麼是生物演變 它又是如何發生的?】 第一組
ancestral 祖先的
planet 行星
analysis 顯露
radioactivity 放射線
trait 特徵.特性
heritable 遺傳的
migrate 遷移
evolutionary 發展的.進化的
echolocation 固定回波法.回聲測距
switch 改變.轉移
Key Word 〈粗體字〉
biological evolution 生物演化
theory of evolution 演變理論
fossils 化石
mutation 突變
natural selection 天擇
coevolution 演化
【重點整理】
一.生物演化:地球生物透過時間改變的一種解釋
演化理論:所有物種更早祖先的後代
二.族群中的基因可以被改變
<1>增強在自然屆中的生存能力
<2>符合適者生存理論
【文章翻譯】
一. 根據演化理論,所有的物種皆為最早祖先的後代,換句話說,生命是由 生命而來 .這個科學理論解釋了生命如何在37億年間改變,以及為何 現今的生命如此多樣性? 如果我們把地球之地質根生物的47億年壓縮 成一天24小時,則人類物種只僅僅只是 在午夜以前的0。1秒。在地 球歷史上這一眨眼的時間我們支配了很多行星而我們的生態足跡已經成長。大部分來自於化石的證據支持著科學的演化理論:骨骼,牙齒,貝殼 ,葉子,種子, 以及所有在岩石中可找到的物質等等的礦物質以及石化複製品。化石提供物質上的證據 關於古老生物以及顯露他們內部結構的樣子。地球早期歷史的證據也可從化學分析和在古 老岩層和化石中的元素。物質在 核心解離出被埋沒的冰以及比較DNA過去及現在的分析提供更多的資訊。
二. 生物演化的過程藉由自然蒐集牽涉於改變族群基因的組成透過成功的連 續的世代, 在這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是在族群中基因可變性的發展。這個基因 多樣性透過變異而發生, 其細胞在結構以及DNA分子的數目上隨機改變,如此可以藉由後代子孫傳承。每當生物 繁殖時,大部分的變異是由於當DNA分子 每一次再複製,分割細胞時,有時發生在結構 中基因密碼隨機的錯誤。有一些變 異也是因為暴露於外在的因素例如放射線X和自然界中 ,人為的化學製品。變異能夠發生在任何細胞,但只有當其在生殖細胞中會傳給下一代。有時突 變可以導 致一個新基因特徵,給予一個個體及其子孫更好的生存機會和在現有的 環境狀況或當環境 改變時繁殖延續下去。
【心得】
了解生物透過遺傳變異生活下去.而各物種間的歧異度也是為了使物種能在自然界活下去演變出各種適應環境的特徵。
【相關影片】
有關於生物演變的一個議題,討論的是有關於再這2億年來的期間人類的演化。
1.http://tw.youtube.com/watch?v=RpfCdGm1pIU
2.http://tw.youtube.com/watch?v=E1XpncZ0mbo
3.http://tw.youtube.com/watch?v=2Y_BQM4xXqY
4.http://tw.youtube.com/watch?v=Q8tKRkJ6iN4
5.http://tw.youtube.com/watch?v=okxi0RFll84
6.http://tw.youtube.com/watch?v=F8J_H8ytkuU&feature=related
7.http://tw.youtube.com/watch?v=VkhgvObECGg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地理作業十二
nutrient 營養物
biogeochemical cycle 生物地球化學週期
gravity 重力
hydrologic 水循環
limestone 石灰岩.石灰石
evaporation 蒸發
precipitation 降雨.降下
transpiration 蒸散作用
glaceier 冰河
dioxide 二氧化物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erosion 侵蝕.腐蝕
distillation 蒸餾.淨化
deposit 堆積.沉澱
ultraviolet 紫外線〈的〉
radiatoin 輻射.放射線
antifreeze 防凍劑
fossil 化石
multicellular 多細胞生物
ammonia 阿摩尼亞.氨水
nitrification 硝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氨化作用
denitrification 去氨作用
stratosphere 同溫層.平流層
nucleic acids 核酸
phosphorous 磷的.含磷的
alage 海藻
sulfur cycle 硫化循環
3-7 How do sciemtists study ecosystems?
satellite 人造衛星
emissions 放射.射出的
humidity 溼度
baseline 基線.底線
*文章大綱:問題解答
1.物質循環在存在於於生態系包括大氣層.可分為碳.氫.氧.氮.硫循環.水循環等等
2.可模擬一個生態系統來做實驗